(南坪崗鄉黨委副書記周威現場介紹情況)
  
  (南坪崗鄉鄉長丁華力接受媒體現場採訪)
  
  (民本拆遷座談會現場)
  紅網常德站4月17日訊(分站記者 黃剛)“今年啟動徵地拆遷工作以來,15天簽約205戶,單月簽約298戶,去年全年未發生一起拆遷事故,未發生一起因拆遷集體上訪事件。”4月17日,常德市南坪崗鄉鄉黨委書記黎娟告訴記者。
  對於曾經被戲說為天下第一難事的徵地拆遷工作,到了南坪崗鄉咋就成了一件容易事兒呢?“我們南坪崗鄉堅持'一切以老百姓生活的更加幸福'為出發點,用真心溝通、以真情帶動、陽光公開政策、辦好後續服務,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。”書記黎娟一語道破了玄機。
  拆前摸底,不是為了拆遷而拆遷。
  “我們在確定一塊地方需要拆遷之後,就會召開拆遷動員大會,所有相關部門都會來。”南坪鄉鄉長丁華力說到,他說,每次開完動員大會後,就會到拆遷戶跟他們說這個事情,然後將政策全部公開。
  “說實話,我們也想多得一點拆遷款。開始就簽字也不現實不,畢竟住了這麼多年。”家住白馬河村的拆遷戶張愛華告訴記者。在看到政府都把政策貼出來了,“哪家面積多少,應該分得多少,一目瞭然。”見到沒有什麼變化了,心裡也就打消了再拖拖的念頭。
  “當然,我們在下鄉的過程中,不僅僅是為了拆遷而拆遷。”黎娟說,拆遷只是為了老百姓能夠更好,如果他們現在不好,那麼我們就會幫助他們,只要有困難,我們能夠幫助就不會放下。
  她向記者說起了去年的一位拆遷戶,因為家裡困難,唯一的勞動力也應為查處患了重病,急需錢住院。“我們當時完全可以一筆簽下來,給錢讓他去治病。”黎娟說,他們商量後,並沒有急著簽下這戶,而是組織民政部門等相關部門對他進行救助。等到他出院後,才與他簽訂協議。“後來,他還積極拉著他的周邊鄰居簽字。”黎娟說。
  “我們已經把拆遷看做了一種下基層摸底行動,哪裡有困難,哪裡有需要,我們政府都會第一時間知道,這也正是群眾路線的最好表達方式。”黎娟說。
  拆時保障,多部門合作確保拆遷順利。
  “你要說拆遷不吃虧就可以拆下來,這是不可能的。”丁華力的一句話道出了拆遷工作的艱辛。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戶拆遷戶,他說是一戶養豬場,當時,自己是足足去了90多趟,“最後養豬場的老闆硬是不耐煩了,在聽懂政策後,也就簽字了。”
  談到拆遷工作苦的時候,黎娟笑了笑,“苦是很苦,但是當看到談了很久的拆遷戶,最後認同了你,簽字了,也還是很有成就感的。”全區幹部都是晚上加班拆遷。“本來我們地方人員就很少,白天的時間是不可能忙這個的,我們就實行零點突破。”
  所謂“零點突破”,就是黨員幹部在下午下班之後,就必須到拆遷戶家裡去,跟他們談細節,讓他們瞭解現在的拆遷政策。規定任務,每天晚上沒有收穫,就必須要工作到零點,談到零點。“這都是收工早的,以前好多都是通宵談,我們的好多幹部都吃不消。打了點滴繼續上。”丁華力說。
  “我們還廣泛發動周邊黨員、群眾,讓他們也參與進來,一起拆遷,幫助拆遷,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拆遷標準不變。只要拆遷戶簽字,其餘的我們都幫他們想周全了。”黎娟笑著說。
  拆後溫暖,失地農民服務中心顯愛心。
  農民是有錢了,但是,他們的土地也沒有了,靠什麼吃飯呢,這個問題也一直是南坪鄉黨委政府考慮的事情。
  “我們從實際出發,成立了失地農民服務中心,就是要幫助這些拆遷朋友,讓他們能夠又吃飯的工具,有掙錢的本領。”黎娟說,不能拆完地就什麼都不管不顧了。
  現在失地農民服務中心,每天都會接待近10位拆遷戶主。“隔一段時間,我們根據人員情況,就會安排一次技術培訓,讓他們能夠學得一技之長。同時,我們還儘量的為他們推薦新引進的企業,推薦符合條件的拆遷主去工作。免去他們的後顧之憂。”丁華力解釋到。
  農民的徵地拆遷工作,就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一個體現。“我們將拆遷工作看做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一部分,只要瞭解了我們的群眾,以心換心,公平公正,還有什麼事請是辦不好的呢。”黎娟自信的笑了笑。  (原標題:常德南坪崗鄉用民辦拆遷踐行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qirrsgwrbzk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